1949年底,我国的空军几乎是从零起步——连一架战机都没有,却要在短短几年里撑起捍卫万里海疆的重任。那时的天空还是一片空白,就像一张白纸等着人涂上五彩斑斓的航迹。究竟是谁,敢扛起这份“空白”的重担?一位几乎没坐过飞机的陆军将领,又如何在风雨中闯出一条蓝天大道?背后的故事,比你想象的还要惊心动魄。
当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空军,并选中刘亚楼担任司令员时,军内外掀起了不小的风浪。有人质疑:这位老把式从没学过飞行,连飞机仪表都不认识,凭什么当“空军一把手”?反对者直言:“经验全无,就给咱们的天际武装添堵。”支持者却说:“只要敢干,没什么干不成。”双方争论不休,究竟谁能说得服大家?留给刘亚楼的时间并不多。
带着质疑和期望,刘亚楼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。谈判桌上,苏联专家端出一沓培训计划和成套装备方案;国内官员则焦急地算着时间,盼着一切能马上落地。回国后,他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搭建航空学校,从零开始培养飞行员、修理工、指挥官。东北边陲的小镇上,乡亲们看着首批学员穿上制服,眼睛里全是希望;沿海渔村的船家发现试飞时的轰鸣,也兴奋得跳脚。各方声音交织:有人盼着快些上阵,也有人担心后勤跟不上。事实证明,只有一手抓人才,一手抓设备,才能把“天上要塞”一点点筑起来。
就在空军初具规模、首批学院正式招生时,表面看似一片平静,暗流却早已涌动。苏联援助因为国际政治变数渐渐收紧,零件供应开始断断续续。军工厂里,工人加班加点加工机身,却因关键元件缺货而停摆。反对声此起彼伏:有人说,“先把陆军海军补强别急着搞空军”;也有人抬杠:“空军花的银子,是不是把老百姓的口粮都拿去当科研经费?”就在这阵阵质问中,原本紧凑的建设计划被拉长,空军将士的士气也遭受考验。
就在以为援助会一直断供时,一个突如其来的情报炸开了锅——苏联专家团队在内部会议上决议大幅缩减对华项目,把核心技术留给自己。刘亚楼得知后,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:全面自主研发。他把曾学过的俄语派上用场,亲自牵线航空设计所和兵工厂,拉来大批科研人员,成立秘密攻关小组。从机体材料到发动机零件,从飞控系统到航空涂装,方方面面都要自己来。这个举动像投下一颗深水炸弹,把那束看似不稳的援助捆绑彻底炸碎,也把国货自强的火种在空军内部点燃。
自主方案一亮相,新的障碍又迎面而来:技术人才短缺、电子元件无法进口、预算被迫压缩。各个项目组各怀心思,有的建议跟欧美买现成设备,有的死死咬住“国产化”不放。内部争执升级,设计图纸一批批被退回,试飞架的机体前缘不断补焊。外界舆论也不留情面:有人怀疑,“中国能自主造出能用的大飞机吗?”碰壁、打折扣、延期,像是一颗颗冷水泼过来,空军自主路看似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把一个从无到有的空中力量硬生生捏出来,说是万事俱备,其实处处都是漏洞。抬高刘亚楼的“万能司令”帽子,却掩盖了当年晕机晕得连拉链都拉不上、没部件就只能用“胶带粘合”的尴尬。官方口径里强调自主可控,却总有人私下捅出花几十亿从海外买的关键芯片。把这些漏洞往好处说,就成了“审时度势”;往坏处无非是自信心爆棚的自欺欺人罢了。英雄光环下,真相常常被摆了个大马蜂窝。
有人说没有刘亚楼就没有中国空军,也有人嘲笑他靠苏联撑门面。究竟是“天生铁军”,还是“后天猛补”?在你凭借几张设计图和几百个科研团队,就能把空军一夜催熟,还是打着“自主”旗号的自我安慰?欢迎评论区亮出你的观点。
炒股配资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