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分享:如何让世界文学经典在中国落地生根?
中法共创奇幻剧《海底两万里》制作人李东
“中国偶戏长期被困在‘儿童剧’标签里,我们需要构建现代叙事体系。” 《海底两万里》制作人李东以《战马》《海底两万里》为例,强调“偶作为核心角色”的创作理念。李东认为,当前,中国偶剧仍面临认知局限,多数人将偶视为“儿童剧”元素,接触的多是简单形式,成本与创作体系限制了其发展。“庆幸的是,中戏、北京文联等专业机构开始理解并支持此类创作,提供资源与信任,这为突破困境提供了可能。”
中法共创奇幻剧《海底两万里》制作人翁世卉
展开剩余89%“凡尔纳的小说《海底两万里》可以说是70、80后的科幻启蒙作品。”《海底两万里》制作人翁世卉透露,如何呈现这部印刻在几代人心中的名作,尤其是将大家脑海里丰富的海洋世界搬上舞台,需要极大的创造力。当天的专家一致认为,这部剧让观众感受到了“手作”的温度。翁世卉透露,放弃声光电等高科技,转而回归传统剧场,用传统、手工来呈现奇妙的海底世界,是需要下很大的决心。这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“这部剧需要全员幕后协作,演员需同时担任表演与偶具操作,后台忙碌程度堪比前台。谢幕时,我们揭秘幕后操作的过程,观众都非常感兴趣,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普及剧场教育,更是为了让观众理解‘手作戏剧’的珍贵价值。我们希望培养未来观众,让不同年龄层都能被吸引。”
中法共创奇幻剧《海底两万里》中方导演查文渊
作为一部中法共创奇幻剧,中法创作团队从立项之初便面临核心命题:如何让凡尔纳的科幻经典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?中方导演查文渊表示,“我们以‘寻找文化共鸣点’为锚点,在审美维度实现法式想象力与中国传统留白美学的对话。”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·埃克以丰沛的意象构建戏剧空间,而中方则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延伸想象,这种‘丰沛与空灵’的碰撞,恰似中国水墨画与印象派绘画的跨时空对话。
尼摩船长的塑造被专家誉为“跨文化角色嫁接的典范”。查文渊表示,“船长身上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‘侠者’原型,其孤独、矛盾与使命感,与金庸笔下的侠客形成精神共振。”而通过俚语、歇后语等语言创新,让角色“长”在中国演员身上。这种基于人物精神内核的再诠释,打破了文化转译的表层化困境。
中法共创奇幻剧《海底两万里》中文剧本改编田晓威
视觉表达层面,创作团队将《山海经》龙形图鉴融入“舌鱼”偶设计,既保留东方神话的神秘感,又通过舞龙技艺强化表演张力。这种“法国想象+中国技艺”的模式,构建出独特的审美体系。中文剧本改编田晓威表示,“高级的艺术是互通的,法式浪漫的丰沛与中式留白的空灵,在戏剧空间中形成了奇妙的平衡。”
最终,这部作品试图构建的不仅是舞台呈现,更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对话。正如查文渊所言,真正的跨国创作不应止步于语言转换,而应像植物嫁接般,在法国戏剧的枝干上孕育出中国艺术的果实。这种"对谈式"创作,既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,也是对艺术可能性的拓展。
“专家视角:合家欢的深度与广度”
中国文化传媒集团、中国文化报原副总编辑赵忱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《海底两万里》已经脱离了儿童剧的体系,而完全是一部优秀的“合家欢”作品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、中国文化报原副总编辑赵忱表示,“这部戏帮我打开了一个世界,它平易近人,高级、贴近大众,中法的这种合作方式实现了美美与共,老少皆宜。而且它将人生最本质的思考和无奈都讲了出来,却是用让我们很快乐的方式讲出来的。”
戏剧评论家程辉
在戏剧评论家程辉看来,作品的奇幻感源于内容而非炫技“光影景的结合几乎无操作痕迹,演员情感表达高度统一。结构上,小说中大量的叙述性、时代性的描写内容被简化为‘简约而不简单’的舞台语言,人与偶的结合找到了最佳支点。”这种“以少胜多”的叙事策略,让两个小时的演出始终保持张力。
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、动漫策划专业主任,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葛竞
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、动漫策划专业主任葛竞指出,“它以儿童为驱动力,但全家老少都能从中获得乐趣。它把经典做出了现代性,让国际化的作品接地气,同时让童心童趣的作品也能够很深刻,三者完美统一。”
漫画家,插画家,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委员聂峻
漫画家聂峻则将其誉为“东方式审美避难所”,“黑光的设计,有一种东方式的、桃花源一般的美感和诗意。法国的审美是把一些荒诞的东西变得具像化,但是我们中国的审美是将诗意的东西加入了戏谑在里面。”同时,聂峻也建议延伸IP价值,开发动画、绘本等衍生形态。
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胡万峰
该剧以黑光技术为核心,构建出令人惊叹的深海奇观。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胡万峰认为,偶剧的创作难度极高,《海底两万里》被视为偶剧创新的典范案例,为教学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,“黑光技法隐藏操作者,突出偶的生命力,这种‘去工具化’的偶剧理念,颠覆了传统认知,符合该剧偶的表现形式。”
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王良波
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王良波也认为,“剧本很简洁,整合时空跨度,保留原著科幻神秘感并融入中国式幽默,人物性格丰富,主题深刻,黑光技术回归戏剧原点,人偶分离增强沉浸感。”
未来展望:从“作品”到“体系”的戏剧演进
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主任、教授李茜
作为中央戏剧学院、香港艺术节、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联合出品的项目,该剧某种程度上也是创作、制作与教育的双向赋能。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主任李茜表示,“29天黑匣子排练+21天大剧场合成的制作流程,形成了‘创作推动制作,制作反哺创作’的良性循环。”这种模式不仅成就了舞台的精准呈现,更为戏剧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场域。
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党支部书记、主任、教授陈敏
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党支部书记、主任陈敏认为,该剧探索了中国演剧体系创新及产学研融合,“作品在舞台空间与人物行动的动态共生、跨文明对话中的元素重构、肢体叙事与技术融合这三方面都有突破。”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,更是中国演剧体系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,他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,而在于以开放的姿势拥抱时代,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寻找新的生长点。”
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、一级编剧林蔚然
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蔚然也认为,该剧是产学研融合的范式,“通过法兰西喜剧院文本的本土化改编,节奏与人物塑造更契合中国受众。纯粹且神秘的偶元素的呈现、真人表演以及光影变换,与丰富的东方诗意桃花源式的表达相得益彰。未来可深化戏曲元素,强化东方诗意表达。”
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白靖毅
作为“大戏看北京”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的精品创作项目,《海底两万里》的成功上演不仅以颠覆性的黑光技术与戏偶表演重构了科幻经典,更通过中法文化深度融合的创作实践,为首都文艺精品孵化机制提供了跨文化协作的鲜活范本。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白靖毅表示,“大戏看北京”文艺创作孵化平台成立三年,聚焦世界经典的中国表达、中国经典的当代表达、京味文学的传承转化,今年《海底两万里》则是这一方向的延续与答卷。‘大戏看北京’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兼具精品孵化与青年人才培育功能,未来将强化文化融合共创气质,深化学术理论建设,坚持合作机制及模式探索,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培育未来创作者和观众,持续孵化更多优质作品,推动作品走向世界。”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文艺家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璐主持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配资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